临近双十一,电视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疯狂促销,各厂商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进行各类营销,而消费者也在持币观望,以期买到又好又便宜的电视产品。很显然,目前最火的电视电视无疑就是QLED和OLED,必将成为双十一高端用户必定剁手的目标。
不过,笔者在此提醒,双十一购机除了需警惕商家提价再降价的猫腻以外,还得警惕产品质量。所谓购机有风险,入手需谨慎。此前,就有韩国媒体报道,在美国和俄罗斯市场销售的部分OLED电视产品在使用中出现灼屏现象,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退货。这对于一款售价高达5000美金的高端彩电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也许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所谓的“灼屏”,又称残影、烧屏、残像是什么问题。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液晶电视永远“干干净净”的画面。但是,曾经购买过等离子电视的少部分消费者,应该对此有特别的印象。
所谓“灼屏”并不是说电视屏幕彻底烧坏、报废了;而是一种在屏幕画面上永久留下此前显示的画面内容阴影的现象。最常见的问题比如,电视台或者视频网站的LOGO;玩游戏时屏幕上方的血条,或者下方的操作菜单条;用电视上网,网购或者浏览网络视频时,各种菜单,浏览器的印痕等都是极容易留下“灼屏”问题的应用。
此外,如果等离子或者OLED电视长时间在明亮光线下使用,电视机亮度处于比较高的参数状态,会加剧灼屏问题的产生。和等离子电视比较,OLED的发光体是有机物。有机物的不稳定性则进一步强化了灼屏问题的严重性。
从原理角度看,灼屏的本质是“显示像素的不均匀老化”。和古老的等离子电视一样,OLED选择自发光显示技术。OLED这种技术有它固有的优势,例如不需要背光源,所以新款的苹果手机非常薄。但是,承认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其缺陷:OLED电视自发光的每个像素点,原始寿命几乎一致。但在使用的时候,每个像素的工作状态却不平均,比如电视台的台标位置就会长期处于高强度工况。不均匀的工况导致了不同像素点老化不同步。那些工作强度较大的显示部位就会留下此前画面的阴影,而在极限寿命烤屏中,更会变成“混乱的蜘蛛网”屏。
从灼屏的原理可以看出,发生灼屏现象需要包括自发光显示、固定画面元素的高负荷工况、长时间使用等条件。因此,苹果等手机产品可以放心用OLED屏幕。因为这些显示屏的整体使用期远小于电视机(手机换代频度更高),同时很少长时间高负荷使用。
类似的,目前市场另一种很火的彩电新技术QLED显示则没有相应问题。QLED是一种采用无机量子点材料改进传统平板电视机色彩表现的技术。这种技术使用高度成熟稳定的液晶显示屏。液晶光阀产品依赖电磁效应产生分子扭动,没有自发光显示产品非均匀像素材料效能老化的隐忧。
所以,一方面,海外市场OLED电视出现了灼屏、残影带来的消费者退货;另一方面QLED电视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的三星则提出“为购买三星光致量子点QLED电视的消费提供免费10年灼屏保修”。而十年的期限,远超过我国一般电视机6-8年的更换周期。这相当于一个终身不灼屏的品质自信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发布的苹果手机新旗舰采用了三星供应的OLED屏幕。事实上,三星是全球OLED显示的真正领导者,过去7年全球超过95%的OLED显示屏来自三星。三星是全球OLED销售额最高的企业,真正的获利之王。但是,就是这样的三星,却在努力推QLED电视,而非OLED。因为作为OLED行业的王者,三星深知OLED技术在大尺寸产品上应用,目前仍有显示的瓶颈与问题。
在彩电行业,技术博弈不是新鲜事。因为技术路线之争关系众多企业的切身利益。液晶和等离子两大技术的较量结束还不到十年,就又迎来了OLED和QLED电视的比拼。但是,这种博弈不应该以牺牲消费者的产品可靠性为基础——厂商有责任在把产品推向市场之前,确认技术的成熟性。
当年,液晶和等离子的较量,等离子败北。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等离子显示产品的灼屏问题难以根除。虽然厂商也发明了一系列软件的算法、台标移位的技术,不断改进其荧光粉产品的配方,但是最终市场还是无情的选择了产品更为可靠的液晶技术。今天,OLED产品继承了等离子电视的“遗产”,这是不是会成为QLED和OLED之争最终的转折点呢?
作为消费者,固然无法判断出这一问题的答案。但是,彩电是居家大件、长寿命产品,选择更有品质保障,厂商敢于做出品质成诺的技术方案,无疑是理性和科学的购物哲学。
一项新技术,有没有前途取决于这项技术的潜力;一项新技术,该不该推向市场则取决于她的成熟度——潜力巨大,不等于成熟度就高。作为两项最前沿的彩电技术,今天的OLED和QLED电视对比, OLED的成熟度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对此,你还愿意做厂商的小白鼠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