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地区TFT-LCD面板产能已问鼎全球。同时,在AMOLED面板方面,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6代线超过10条。
在显示面板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游材料与设备领域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在液晶材料方面,2018年国产TFT液晶混晶出货约130吨,成功突破百吨大关;在偏光片领域,多条2.5米幅宽的产线正在建设,为未来大尺寸化应用奠定基础;在基板玻璃方面,8.5代窑炉6月18日在蚌埠中光电成功点火,将填补我国高世代基板玻璃生产的空白。
相较于面板产业的成绩,上游材料与设备的国产化总体配套能力仍显不足。而产业的安全,需要国产化材料、设备的完整配套,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有可能成为行业安全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今天,国产化配套更是刻不容缓,国内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成为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必经之路。
目前上游材料在国内已形成超过千亿的市场规模,液晶材料、驱动IC、偏光片、背光模组、基板玻璃、彩色滤光片、高纯超净试剂、靶材、光刻胶、电子特气、OLED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国产化增长潜力巨大,未来成长可期。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为促进国产材料与设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UDE特与面板厂商联合邀请国内材料和设备企业以及相关咨询机构,在7月10日2019国际显示博览会(UDE 2019)同期,举办了“2019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材料设备创新应用大会”,旨在为国产材料与设备企业打造产品与技术展示平台,促进国产化配套的快速完善,以加速国内显示产业的升级发展。
本次大会,由UDE主办,并由维信诺、天马、中电熊猫、华星光电几家面板企业做为联合主办方,清溢光电、四川阿格瑞、苏州环明、惠晶显示等材料企业共同协办。
会上,来自国内的面板企业、材料设备企业以及咨询机构,分别就材料设备的国产化话题展开讨论,13个精彩报告描绘了我国面板上游材料和设备国产化的现状。
国产化比例持续攀升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供应链企划部部长黄晓航在演讲中指出,华星光电2019年材料设备累计采购金额预计将达1927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约51%,其中现地采购约581亿元。华星光电在液晶材料方面的国产化采购份额超过55%,ITO旋转靶国产化采购份额超过35%,在激光切割设备上以培育为主,到目前为止国产激光切割设备超过了80%。
重庆先进显示技术研究院(惠科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冯明明博士在题为“液晶面板供应链国产化和产品国际化的冲突”的演讲中指出,国产液晶材料方面是比较乐观的,在产品质量和大批量供货上已经相当稳定;在靶材方面,根据前期的测试和了解来看,国产生产厂商已经接近国际化水准;在封装材料方面,国产化进度也是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国产化良好的成本占总成本的20%,但是在这些物料里面原物料还是来源于海外,对于实际能够产生的GDP还是很不乐观,低于20%,所以在整个国产化进程里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产化材料设备任重道远
四川阿格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伟明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所有的OLED量产线产能全开的情况下,国内对染料材料需求有3吨左右,对其他材料的需求将近300多吨,全球的需求约700多吨。从目前材料实际供应来看,主要材料还是来自于日本、德国、韩国、美国,国外企业的材料供应占了95%以上。他希望通过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强调与面板公司的交流和合作,使做材料的人真正知道面板厂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产品发展的周期以及发展重点在哪里,不要埋头苦干,建议通过国内材料研发机构跟材料厂商的合作,加快研发速度,真正实现材料国产化,并首先解决IP问题。
苏州环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创始人、教授级高工,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王泽勇在演讲中表示,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化,热的集聚已经越来越高,需要更高散热能力的材料去解决散热问题。环明公司可以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穿戴设备、手机、超薄电视、OLED电视等方面,环明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其温度,比国外进口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并能为客户减少物料的开支。
深圳清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监熊启龙在演讲中指出,清溢光电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掩膜版厂商之一,公司通过不断进行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技术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公司掩膜版产品也多次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掩膜版的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面板投资的增长,特别是在AMOLED、LTPS等高精度掩膜版方面国产化率不足,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清溢正在合肥建设8.5代及以下高精度掩膜版项目,年产能可达1800多张,主要产品为高端AMOLED及LTPS用掩膜版,可缓解高精度掩膜版的国产化不足。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Micro&Mini LED研究中心主任、RGB事业部技术总监刘传标在演讲中称,国星光电是一个老品牌,从1976年就开始了做LED封装。在小间距方面,当LED点间距不断做小时,可以把4K做到131英寸,其最大优势在于无缝拼接,不断拼接大型尺寸,同时亮度做得很高。在背光的应用方面,液晶面板换成Mini LED背光之后,整个背光非常轻薄,可以缩小电视和显示器的厚度和重量,且区域化背光控制,更能增加对比度,减少功耗。此外,Mini LED显示技术的进步,为后续实现Micro LED显示打下基础,它们在巨量转移、芯片技术、全彩化、背板技术等方面有共性的技术。
东莞市欧莱溅射靶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宏福在演讲中分享了国产化靶材的情况。目前显示行业主要应用的靶材是四种:铜、铝、钼,ITO。欧莱是第一家实现铝靶国产化的企业,目前拥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所以铝靶国产化已不存在问题。欧莱由30多位材料硕士以上专家组成强大的技术团队,到目前为止,在靶材研发生产方面已有几十年的积淀,目前已建成的半导体显示靶材产能产值是6.5亿元/年。
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来华杭在演讲中,就设备的国产化提了几点建议:第一、坚持研发,从零部件入手掌握核心技术。第二、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目前产品更新越来越快,客户要求越来越多,在产品创新过程当中很多客户的需求是国外设备企业很难满足的,这也是国内设备企业的机会。第三、装备与工艺结合。国外大厂都有自己的验证平台,国内还是属于最老的设备。此外,装备要做得好,必须跟客户、供应链、自身内部管控要做得非常好。
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冲重点分享了中国显示玻璃的现状和发展的展望。随着5G、无线充电以及柔性化时代的来临,预计到2022年,高铝玻璃盖板市场需求将达到2亿平方米。我国建成投产及在建8.5代及以上TFT-LCD面板生产线21条,2018年玻璃需求量约2.75亿平方米;其中8.5代及以上需求量为2.47亿平方米。21条线全部满产后需求量约3.8亿平方米,占全球需求量约60%。蚌埠院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设备现已安装调试完毕,已于2019年6月18日点火,预计9月份原片下线。
常州友机光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圣智在演讲中表示,现在面板的PPI越来越高,手机从400PPI到了560PPI,有些甚至想做800PPI,这对于制作掩膜版来说是非常严格的。公司的金属掩膜版(FMM)产品符合800PPI的要求。公司自行开发Invar材料,优异的开口和位置精度,开口大小公差±2微米,厚度可订制,可调节。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交货期短。他表示,希望找到一些合作的厂商,共同开发基础材料,推动高精度金属掩膜版的国产化;希望能够与面板厂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不断优化产品;同时也期待政府层面有相应的政策推进。
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霍丙忠就大尺寸偏光片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演讲。国内已有及在建8代以上产线20条,到2021年全部达产后,所需偏光片为4亿平方米,而国内目前已经投产的偏光片产能为2.15亿平方米。已确定投建的产线达产后,总产能将达到3.4亿平方米,无法满足国内LCD的需求,而且不包括国内众多的8代以下的产线的偏光片需求。
南通惟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晓华在演讲中介绍了量子点膜和量子点管。我国量子点薄膜起步几乎与世界同步,而且整体发展速度较快。量子点薄膜是高等级显示器中的关键零部件,它可使色域达到120% NTSC,对高色纯度显示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司与面板企业合作的复合膜,把增光膜和量子点做成同一个层,在组装过程当中可以减少工序,提高良率。
北京群智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分析师吴淑园就偏光片市场、基板玻璃市场进行了数据分享。2018年、2019年,全球显示面板产能面积增速呈现10%到11%的增长,对原材料需求增长迅速,全球偏光片供需关系偏紧将持续到2020年。目前主要的高世代产能会在近三年内释放,2021年后产能投资减弱。偏光片产能将向中国大陆集中,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偏光片产能达到全球首位。但不乐观的是,偏光片的核心原材料仍被日本厂商高度垄断。基板玻璃方面,全球产能维持5%左右的稳步增长,且供应商格局稳定。
一天的会议,各演讲嘉宾主要从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如何促进材料设备国产化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国产化配套的完善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努力,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唯有齐心抱团发展,才有国内产业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