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图科技最新数据报告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在“国补”政策的持续刺激下,延续了去年Q4的增长势头,整体出货量达884万台,同比增长4.7%。

这是自2024年Q4以来,国内彩电市场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正增长,且1-3月均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市场在整体回暖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Mini LED爆发、大尺寸普及加速、能效门槛产品主导市场,但零售端不及预期,价格战隐忧再现。
国补“药效”显著,市场呈现四大特征
“国补”政策(针对一级、二级能效产品的补贴)成为本季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并深刻影响了市场结构,具体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最为明显。
Mini LED电视爆发式增长:补贴直接利好高能效、高端产品,一季度Mini LED电视销量同比激增520.4%,全年渗透率有望突破30%。

75英寸稳居第一尺寸:75英寸以21.5%的市占率巩固领先地位,85英寸和100英寸同比分别增长27.8%和154.6%,平均尺寸提升至61.7英寸。
能效门槛产品主导市场:一级、二级能效产品销量占比达83.1%,补贴政策显著拉动了节能产品的普及。
零售不及预期,价格战隐现:由于2024年Q4透支部分需求,叠加下沉市场补贴效果有限,渠道库存压力增大,部分品牌已重启价格竞争。
品牌格局:TOP4主导增长,TCL登顶第一
第一季度,TOP8品牌合计出货849万台,市占率96%,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TCL、海信、创维三大传统品牌出货535万台(+11.9%),市占率60.5%,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此外,加上小米(含红米)出货近180万台,也就是说一季度TOP4(TCL、海信、小米、创维)总计出货量达到715万台,占据整个市场的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比提升了3.1个百分点。---从整体盘面来看,头部TOP4基本主导整个国内市场的“整体走势”。
其中,TCL以超200万台出货量登顶一季度行业第一。有行业媒体人士分析认为,TCL本季度超越小米等直接对手,成为出货量第一的品牌,其成功源于两大策略:其一,Mini LED技术领先:TCL是最早押注Mini LED的国产厂商,Q1多款新品覆盖中高端市场,直接受益于补贴政策。

其二,75英寸以上大尺寸占比提升:TCL在75/85英寸市场的份额显著增长,契合消费升级趋势。
以上两层优势的双重叠加,让TCL在一季度有效“踩准”了高端化、大屏化这股市场“热势”,从而让其在一季度国内市场表现“抢眼”。
此外,TCL在2025年一季度在“登顶”市场第一,这无疑为TCL在今年国内市场进一步“向上”开了一个好头。
中腰部以下品牌阵营:集体遭遇负增长
第二阵营(长虹、海尔、康佳)合计出货112万台,市场份额下滑至12.7%。其中康佳同比下滑超20%,正面临股东变更(华润或入主)的转型期,或将经历较大震荡。
华为智慧屏一季度出货量接近30万台,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行业分析认为,华为智慧屏业务自2024年起已实现盈利,现阶段更注重利润而非市场份额,因此减少了低价冲量机型。
外资品牌表现依旧低迷:索尼、三星、飞利浦和夏普第一季度合计出货不足40万台,同比小幅下降,合并市场份额不足5%。这一表现再次印证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后记点评:值得注意的是,二线阵营四家品牌(长虹、海尔、康佳、华为)加上外资四大品牌(索尼、三星、飞利浦、夏普),这8家品牌一季度合计出货182万台,仅相当于小米(含红米)一家的销量,更不及排名第一的TCL。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彩电市场已进入"强者恒强"的深度分化阶段。头部品牌凭借技术、渠道和规模优势正在加速收割市场份额,其中TCL、海信、小米、创维四大品牌合计市占率超80%,形成稳固的第一梯队。
而二线品牌受制于产品同质化、品牌影响力不足以及市场需求饱和等问题,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外资品牌的集体低迷,则表明在价格敏感的中国市场,缺乏本土化创新的国际品牌已难有作为。这种马太效应在未来或将进一步加剧,市场洗牌不可避免。
原创文章,作者:soup8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国补驱动增长,一季度国内彩电市场继续“上量”:第一名出货量过200万台》http://www.avq360.com/2025041131027.shtml
最新评论